top of page

要矯正兒童的「問題行為」嗎?(下)

  • omsdhk
  • 2022年7月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兒童「唔聽話」,亦可能只是「聽唔明」

「企好!」「專心!」「聽話啲得唔得!」「合作啲啦好冇?」一句句指令看似簡單顯淺,其實抽象的字眼内有不少隱含意思,要兒童完全理解其實有一定難度。

這些指令用字抽象,並沒有給予兒童明確的行為指示,兒童因而不清楚自己哪項行為犯了錯,不知道犯錯的原因及影響,亦因而不知道該如何改善

兒童要做到成人的要求,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同儕的不同、成人的語氣正表達對自己行為的不滿,亦要明白群體的潛規則及共同目的、自己在群體裡的崗位、其他人對自己表現的期望等多項資訊。

兒童只可以透過觀察同儕的行為來作出推斷。可是,這個推斷的過程需要較高的社會認知能力 (social cognition),例如理解同儕行為的目的和期望、與同儕共同專注於同一事物、透過別人的語氣、表情、身體語言推斷其感受等。

以「合作」為例,兒童要懂得「合作」,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識別他人的身份和意圖、明白「合作」的目的及想達到的結果等。兒童要懂得「企好」,亦先要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企好」,並理解到該場合對「好」的定義。

兒童的社會認知能力仍然在發展階段,因此理解這些抽象用字對他們來說特別困難,未必能迅速推斷意思並改變自己的行為

要確保兒童理解成人的指示,可以嘗試使用一些較具體的字眼,令兒童清楚知道成人對自己行為的期望。例如:

  • 邀請兒童用眼睛觀察同儕的表現、身體的姿勢、正在做的事

  • 明確指出群體的共同目的是甚麼

  • 具體指出兒童可以如何為群體的共同目的出一分力

  • 以具體字眼指出兒童需要做的改變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語用學與自閉譜系障礙(三):心智理論與對話能力

甚麼是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是一種社會認知能力 (Social cognitive ability) ,用於理解別人可能有與己不同的心理狀態,例如信念、渴求、計劃、期望、所知資訊、意圖。這些心理狀態會影響作出的行為。...

 
 
 

Comments


Copyright ©2023 by OneMoreStep Developmen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