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小朋友玩的遊戲類型產生什麼變化?(三):親子遊戲互動技巧
- omsdhk
- 2022年7月2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遊戲互動的重要性:建立親子關係
在家中,當家長與孩子進行由孩子所主導的遊戲互動,過程中可以參考親子互動治療 (Parent-Interaction Therapy)。運用當中五個技巧 (PRIDE) 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從而增進感情,提升親子關係。
(一) Praise 讚賞
目的:
增加期望的行為
讓孩子知道父母希望看到更多的行為
例如:
孩子把手上的兩架玩具車給了你
家長回應:「謝謝你和我分享這些玩具! 」
(二) Reflection 反射
目的:
讓孩子感到你在聆聽,並且接納及明白他/她所說的。
例如:
孩子:「我喜歡玩這些積木!」
家長回應:「這些是有趣的積木 !」
(三) Imitate 模仿
跟孩子做一樣的事或一樣的動作。
目的:
讓他/她感到在帶領遊戲,也被受到認可。
例如:
孩子:「我在建一座城堡!」
家長回應:「我也在建一座城堡。」
(四) Description 形容
形容孩子的舉動,主要是恰當行為。
目的:
有助家長跟著孩子的步伐去玩並幫助孩子繼續專注在所進行的事情上
表達對孩子所玩的感興趣
例如:
孩子在畫一條彩虹。
家長回應:「你畫了一條彩虹!」
(五) Enthusiasm 熱情
透過聲線、身體接觸、笑等表達你喜歡跟孩子一起玩。
目的:
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
塑造適當的積極情緒
欣賞孩子
例如:
在玩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回應:「這遊戲真好玩!」並豎起大拇指。
注意事項:
1. 主動忽略不當行為
幫助孩子發現不同之處及你對不同行為的反應
2. 避免直接/間接指令
例如:「請你/你不如先坐下。」
3. 避免質問或帶有命令性的問題
例如:避免「為什麼不坐下?」「你坐好些行嗎?」
4. 避免批評
例如:不説「不要擲玩具。」,改說「玩具要輕力放。」
行為會受到兩方面的影響:
1.「前因」(Antecedents)
出現在孩子行為前的環境因素、指示等。
例如:家長給予簡潔、具體、簡短的指導。
2.「後果」(Consequences)
出現在孩子行為後的獎罰或其他後果。
例如:孩子明白及能夠做到你所指示的並繼續做相關的行為後,給予孩子獎勵。
運用技巧時需同時關注前因和後果!
參考資料
Eyberg, S. (1988).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 10(1), 33–46. https://doi.org/10.1300/j019v10n01_04
Boston University. (2018, August). PRIDE Skills and Examples. Retrieved July 13, 2022, from https://www.bu.edu/cdl/files/2018/08/PRIDE-Skills-Childcare-Training.pdf
Comments